第21章 土地兼并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刘邦:朕的大汉才刚刚建立,倒是还不用着急,土地兼并只能交给后人去解决。

王莽:看来后世人很认可朕的新政,不过确实土地改革的阻力太大,所以也是新政失败才导致朕的新朝灭亡的吗?

李世民:土地兼并确实会危害国家的稳定,可想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难于上青天,一旦动土地问题势必会遭到强烈抵抗,到时候朕的大唐也会陷入混乱。

崇祯:大明到如今的地步,土地兼并确实占很大一部分原因,可想要动土地问题却千难万难,恐怕朕一提这个问题,所有的大臣都会阻拦。

【那么土地兼并为何在中国古代史上始终无法消除呢?它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在呢?】

【通俗的讲,土地兼并就是地主利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成为无地的无产者。这些游民没有土地后,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帮地主打工,要么就沦为游民,成为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虽然土地兼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用经济手段进行兼并。或许有人问,农民怎么会傻到将土地全部卖给地主呢?毕竟钱是死的,土地是活的吗?】

【地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财富,地主要是按照市场价收购地,要花多少钱?没错,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土地兼并往往不会大规模发生。】

【但是一旦遇到天灾那就不一样了。一旦天灾来临,地主由于家大业大,那自己生产的粮食虽然减产,但养活自己一家子完全没有问题。就算不够,还可以从未受灾的地区购买粮食。而普通的农民由于土地和钱比较少,一旦收成不好,就很快陷入饥饿的境地。】

【那么面对窘境的农民要想生存只有两个选择,一呢,是作为流民跑到外省乞讨为生。二呢,就是向地主借钱借粮。只要是正常思维的农民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借钱从来不是没有代价的,中国历代的私人放贷利率都是相当高的。根据王安石的记载,宋朝年间的放贷利率达到了70%,按照今天国家的规定,年利率超过36%就算是高利贷了,足以见到古代的高利贷是多么的可怕。】

【虽然利率高的吓人,但是农民为了缓解燃眉之急,往往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在借到粮食和银子之后,农民或许可以度过灾年不至于饿死。】

【但是很快地主的要债人就会上门讨债,而且刚刚度过灾年的农民往往一贫如洗、身无分文。此时的农民除了将土地抵押给地主之外,那别无他法。如果情况再糟糕一些,农民自身就会卖掉自己,沦为地主的佃农,成为地主的打工仔。】

【地主只要通过灾年时的一点点投资,就可以在灾后大发横财,而拥有自己田地的自供农则彻底沦为依附于地主的无产者。】

【但是,这样一项弊政为何迟迟没有改善呢?按照常理,统治者为了自保也应该加以抑制。但事实是,历代都有有识之士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相关改革,但由于官绅地主阶层的阻挠,这些改革纷纷走向失败,无以成功。】

《其实和土地没有关系,那时候的士绅阶级太保守只知道土地,他们会占有垄断一切生产资料,把财富积累到自己手里,看看他们一直在这么干》

《税收制度问题,所以要征财产税,直接税》

《直接税,直接激化矛盾,不可能实施的,具体要实施的时候,已经是王朝末年了,被迫使用只会加速灭亡》

《土地兼并问题恰恰是因为封建制度解体太早导致的,真封建也就不存在土地兼并问题》

《历史上很多的政治家想要改变土地兼并的现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可惜都失败了》

《土地兼并只是表象,真相是士绅阶层不受抑制的利益扩张》

《虽然是叫土地兼并,那只是因为土地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准确的说应该叫生产资料兼并》

《现在想想雍正的摊丁入亩这个政策确实好,谁田多交的税也多》

《古代统治者想要维持统治必须依靠士绅集团,为此需要给予利益输送,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对社会财富的掠夺越来越多,直到社会无法维持,全面崩盘》

很多没有土地的百姓非常感同身受,天幕上的后世人完全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原本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他们种的粮食交完税也就刚够一家人吃。

可一旦年景不好,粮食歉收,他们就只能和村里的地主借粮借钱。

要是偿还不上,就只能把家里的土地给地主抵债。

很多地主非常不满后世人对他们的诋毁,觉得后世人故意抹黑他们的形象。

他们的土地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又不是抢来的。

明明都是那些农民自愿卖给他们的,怎么能说逼迫的呢?

再说了,要不是他们在灾年施以援手,借给农民粮食和银子,那些农民早就饿死了。

说起来,他们还是那些灾民的救命恩人。

李世民:土地兼并问题确实不好解决,至少现在大唐是不需操心的,可也要早做打算,后世人夸赞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具体说说,朕也好借鉴一下。

王安石:民间的放贷利率高得离谱,完全不给百姓活路,应该制定政策加以限制。

雍正:不错,连后世人都知道朕的摊丁入亩政策好,那说明朕的政策是没问题的,可以坚定推行下去。

说起来,雍正还有些苦恼,他的摊丁入亩政策一出,就遭到了很多文武大臣的反对,就连那些皇室宗亲也是大力反对。

他原本还有些犹豫,要不要继续推行摊丁入亩,好平息朝廷的纷争。

可如今看来,倒是不用了。

连后世人都认可他的摊丁入亩,那就说明他的政策是没有问题的。

想必那些大臣也看到了后世人说的话,知道摊丁入亩是完全可行的,阻力应该会小很多,不会再坚决反对了。

(本章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