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异世登仙传 > 第一章 扎寨乌头山

我的书架

第一章 扎寨乌头山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三十五岁这年秋天,杨三郎厌倦尘世想要出家,没头没脑的跑到一座存有佛祖舍利的寺里,说明来意,却被知客拒之门外,说法是:六根不净。

杨三郎本想与对方争执个明白,但转头一看,寺门外的小房子上赫然写着“售票处”三个大字,门口还有专门负责检票的,心想:看来这佛门也并非清净之地啊。

杨三郎回到家,转念一想,近处一座大山上有个道观,能当个道士也不错。

这么想着,杨三郎吃过午饭稍作休息,便驱车前往。

从进山口又往里开了有十几分钟,车停在不能在往前开的大山脚下,杨三郎一路七拐八拐,爬了有一个小时左右,终于看见道观的山门。

又走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上到门前,看着门外没有售票处,杨三郎心想这里还是靠谱些,不由得点点头,一脸欣慰地往里走。

进入门内,小院子收拾得挺干净,墙角几株牡丹花长得很旺盛,院子正中摆着一个半人高的石鼎炉,环视一周,古色古香的,挺舒服。

正要抬步再往里走,突然从左边小屋里传出音乐声,杨三郎侧耳一听,有点懵,那音乐分明是大悲咒。

杨三郎皱皱眉,心说,什么时候咱们道家也开始遵循科学发展观,兼容并包了?

纳闷愣神的功夫,小屋帘子挑开,款款走出一个身高一米六,身形柔弱,头扎黑色逍遥巾,身穿不仔细看看不出是暗红色,有点接近黑色的道袍,看年纪五十岁左右,蛋壳黄脸色中微透一点红,面容姣好,五官匀称,脸庞上没有半点赘肉,精神而干练,双眼放光的坤道,一把白色塑料绳扎的被尘土染成灰白色的刷红漆木柄拂尘搭在左臂弯上,很有礼貌的对着杨三郎仔细打量一番,浅浅一笑,缓缓说道:施主是来敬香还是求签还是还愿啊?

杨三郎突然觉得有点不太自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道观是一个坤道住持,眼瞅着拜师入观是不太有可能的了,而且,他也琢磨不明白为什么道观里要放佛家的大悲咒,你起码放个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也不会显得多么违和吧?

施主?坤道见杨三郎没有接话,向前凑一步,说道:你可以先到我们的药王殿转转,很灵验的。

呃,这香是怎么敬的?杨三郎心里胡乱琢磨着,随口问了一句。

普通香40元,通天香100元,最灵。坤道见杨三郎终于接茬,赶紧堆着笑脸走到近前,温柔的报上价格。

杨三郎心里一通打鼓,很想转身离开,但是看着眼前这一身热情的坤道,又有点于心不忍,心想管他灵不灵的,她能自己在这大山之上,就算不是修行,能坚持每天在此,已是一件十分值得敬佩的事情。

通天香吧。杨三郎从钱包掏出100元钱,双手递给坤道,看着她高兴地接过钱,转身几步走到刚才的小屋里,抱出一包塑料纸封装一米半高、十五厘米粗的三根大香来,心中不由得对她又添几分佩服。

这么高的山,别说背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香上山了,单是空手走上来,杨三郎已经半路歇过三次。

就冲这路程,这么高的香,杨三郎觉得100元多少有点寒酸了。

许个什么愿啊?坤道把香立在石鼎炉旁边,很是期待的望着杨三郎。

天下太平吧。杨三郎随口说着,走过去帮忙揭开通天香的包装。

哈哈,你这施主,倒是不贪心啊。坤道一边小心翼翼的和杨三郎一起揭着通天香的塑料纸,一边笑着说道:别人都是求个自己或者家人身体健康啊,生意兴隆啊什么的,像你这样的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一会儿我再送你三柱香,你给我们药王殿、观音殿和玉皇殿也敬个香吧。

二人合力终于把通天香的包装揭开,坤道让杨三郎扶住香,又去小屋端出一个铜脸盆放在石鼎炉的左边,里面灌了大半盆红蜡,中间一根指头粗细的棉绳灯芯已经烧得发黑。

坤道掏出打火机,将灯点燃,起身帮杨三郎扶住通天香,很虔心地在火上引燃。

约莫五六分钟的样子,三支通天香已经完全燃烧起来,坤道用拂尘柄在石鼎炉里慢慢的搅动起来,待到里面的细沙完全疏松,便退到一旁,等杨三郎敬香。

杨三郎仔细捧着通天香,向天敬了三敬,中间先插一支,又插一支在左边,最后插一支右边,小心培好沙子,确定香不会被风吹倒,退后三步,双手合十,恭敬地鞠了三躬。

坤道已经从小屋内又拿出三柱香,笑吟吟地递到杨三郎的手里,说道:去吧,先拜玉皇殿。

杨三郎依次走进正中的玉皇殿、左边的观音殿和右边的药王殿,虔心地敬完香,看看接近太阳快要下山了,便要告辞。

坤道有点不舍地笑着对杨三郎说道:你我有缘,我看你也不是安分之人,你心里的事,多少也是有些困难的,你若一心坚持,也会有个好的结果,我也不欺你,你我天地为师,你要愿意便认我一个师姐,今此一别,你一路小心,下次再见,便是你我了断尘缘之时。

这一番没有头脑的话,突然被坤道一本正经的说出来,杨三郎更是脸上写满了懵字,也不好多问,临走又掏出二百元,请坤道务必收下,算是孝敬师姐的。

坤道虽然推辞了一番,听到杨三郎说一声师姐,便欣然接受,站在山门边上送杨三郎下山的时候,温柔地说道:记住我的法号,叫无尘。

杨三郎挥手告别无尘,便慢慢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到山底停车的地方,比爬山多用了半个小时,夕阳的余晖映过来,照在杨三郎的脸上,红扑扑的。

杨三郎一路琢磨无尘的话,怎么也琢磨不明白,但在心里想着,出家的事,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如也去找个荒山什么的,自己先在里面呆一阵,看看能不能适应那种与世无染的生活。

到家已过晚饭时间,刚停下车,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杨三郎自己傻笑一声,心想,看来天下太平对老天爷来说也是一件比较难实现的事情啊。

无尘说那通天香能烧到明天上午,这被雨一浇,岂不是立刻歇菜。

杨三郎并不知道,下雨之前,无尘便已经在石鼎炉的上方搭起了雨棚,一夜小心查看那三支通天香,直到第二天雨停,没有一支被雨淋到或被风吹灭。

离杨三郎家五十里远有个乌头山,方圆三十里,高约六十米,几个山头除了中间最高的山顶有一片黑松林,其余地方只有杂树杂草和乱石,既不能垦田,也不好种树。

乌头山主峰的南半山腰有一处半亩地左右,坐向正南正北的扇形平坦地方。北面傍着一块高十几米、长二十几米的巨大青石,如同斧头劈的一般,直削往下,只有些许坑洼在表面;巨石深嵌进背后的山体中,石头的顶端又高出山体一米多,从巨石西边顺着山体的走向,渐渐向下向外又向里呈弧形延伸十五米左右的长度,是一长溜黄白色的山石,上面几乎寸草不生;巨石东边相对称的,也是一长溜黄白色的山石,上面却覆盖着一层褐色的泥土,从西往东长着一片灌木;巨石往南宽阔的地面刚好与山体衔接,三面环保的这样一种地势,形成一个天然的小盆地,藏风纳气,不失为一个风水宝地。

更为难得的是,小盆地的南面山洼里,有一个一亩地左右的天然池塘,后来杨三郎翻阅风水书籍,总结了一句话,叫做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要是谁家的先人葬在这个盆地里,应该会泽荫好几代吧。

小盆地里长满了杂草、荆棘和小型灌木,从山下往上看,有四个错峰形成一个之字形刚好挡住了视线,不爬上第四个山头仔细寻找,是看不到小盆地的;站在小盆地里往下看,也被遮住了部分视线,即使爬到后面的青石上往下看,最多能看到从下面数第三个山头的情况,那也需要非常好的视力,除非借助望远镜,因为从山下一路走到小盆地的所在,路程有六里地那么远。

杨三郎又去实地考察一遍,发现小盆地西侧山涧的溪水到现在还没有干涸,说明这是活水,只要水没有问题,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四处一打听,乌头山因为错峰太多,交通不便,山也不富,还没有被承包出去,杨三郎便去其所属的村委大户柳家以3000元的价格获得了乌头山50年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办好一切手续,杨三郎给盆地起了个名字,叫做芳草堂。

秋分,风和日丽,中午,杨三郎在乌头山芳草堂独自拜完山神土地,便开始着手收拾那半亩地缓坡,披荆斩棘,开路搭窝。

杨三郎陆续买来汽油割草机和油锯,背着农具、工具、帐篷、睡袋、简易炊具和方便食品等一应物品,最后把车停在了村委大院不碍事的位置,便正式入驻芳草堂,热火朝天的干起来。

杨三郎很快把芳草堂里的杂草荆棘和小灌木收割干净,又把土全部刨起来,捡干净里面的草根树根和杂石乱石,并把石头按大小分类堆好。

整修好土地,杨三郎去山涧找到可以用的粗壮树木,回来收拾利索,锯成四米半高的木材,离巨石一米的位置,间隔四米挖出四个五十厘米深的洞,将木头立在其中作为立柱,又在立柱上面绑上横梁,以此为基础,向南搭出一个长十二米,宽八米,低处高四米的单向斜面房屋框架。

搭好框架,杨三郎把土刨松,从西往东铺设石头,大块的集中在西屋,渐渐的到东屋就成了一些比较小的石块,铺一层踩结实,填上土,又把石头的顺序倒过来铺一层,第三层又和第一层的顺序一样,盆地里的石头用完了,又去山上山涧寻了好多石头回来,三层石头铺完,离地面三十厘米左右,开始搭建房屋。

按照杨三郎的设计,主体支撑作用的木材需要18根,整个乌头山东凑西凑,没砍活的树,还富余六根,房顶和房体用的小树随处都是,拼拼接接,把外房体和房顶做了三层还有很多富余。

为了保暖,杨三郎用山上的杂草和黄泥做浆,不仅把每层树枝之间刷满,里里外外又刷了三层才觉得稳妥,房顶用长草足足铺了三层,也刷满黄泥浆,又在长草上顺着屋顶的斜度铺满三层细叶针芒防雨,高耸出屋顶的烟囱仔细地用黄泥浆里外刷了五遍,又在上面架了一个半米高的防雨棚。

房屋南北宽六米,屋外有二米宽的外廊,与巨石前的空间连成一个回形环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房屋里面的湿度和温度。

杨三郎把西屋设为厨房,南面墙离地一米五向外开一个半米见方的小窗,窗下是柳木案板,安放在自己做的一米二高的木头支架上,案板旁边有一口水缸和两个木桶,一根扁担;西北角有门,由木头拼接,刷黄泥浆制成,可以进出拿柴火,门边是一个自制的树枝洗脸架,上面架着一个铜脸盆;离门一米半的位置是灶台,宽一米半、长一米六、高六十厘米的石头灶台中间安放一口直径六十厘米的铁锅,锅的北边是一个锅盖和油盐调料,南边是一套锅碗瓢盆炒勺筷子;烟囱开在锅的东北角,由草泥粘土和小石块砌成,烟火从土炕走一圈,又拐回到灶旁,从烟囱里抽走;灶台和土炕的隔墙由木头和石块混合建成,草泥粘土仔细抹了六遍,用来防火;厨房的东南角有门,门边有一个树枝搭的一米六高的四层木架,上面放着米桶面桶和水果蔬菜;厨房的东南门可以通到中间的正屋,正屋靠北墙是用石头和黄泥垒成、高八十厘米的旧式土炕,长二米、宽一米六的炕面用长草纵横混着杂草鞣制的草泥粘土组合而成,上面铺了三层山上割的长草混着细叶针芒做褥子,然后再铺山下带上来的铺盖;土炕以东的空地安一张木头拼接的简易饭桌,桌面用黄泥抹平,桌子上摆着一盏煤油灯,桌子旁有一个木头搭的方凳;正屋对炕的位置中间也开一扇窗,离地一米半,六十厘米见方,对开,从床上可以看到山下的风景;正屋的东南角开门,算是整个房屋从南面进来的正门,也由木头刷黄泥浆制成;正屋的东北角也有小门,可以通到东屋,杨三郎还没有想到要用来干什么,只是平整了地面,搭了个简易的衣柜,把换洗的衣服和杂物放在里面。

杨三郎用剩下的木头在房屋的西面靠墙搭了一个二米宽、五米长、二米高的柴火棚,存放山上拾来的草和枯树枝以及山下捡的干牛粪,每天往里堆,储备过冬,随时会用的农具工具也放在里面。

芳草堂的空地用来种粮食或者蔬菜,还有点贫瘠,杨三郎决定先养养地,平时便用草木灰和排泄物在西南位置开辟的田里翻土。

芳草堂和山体接壤的地方,杨三郎用半米左右的树枝象征性地围起了篱笆,把入口留在了东南方向,从房屋的门到芳草堂的门之间,是用碎石铺的一条S形小路,北面靠近房屋的弯里,杨三郎打算种点花草什么的,具体种什么还没有想好,或者再搭个小屋也不一定。

一切收拾妥当,已经接近立冬,这些天一直不是很冷,芳草堂能否捱过冬天,很快便能得到验证。

大户柳家所在的镇叫做银岭镇,镇上从农历初五开始,五天一赶集,生活补给可以从集市上采购。

就这样,杨三郎身上还剩五千元,准备以避世为由,正儿八经地在乌头山安营扎寨,体验起半隐居式的世外生活。

杨三郎并不知道,他这一胡乱之举,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