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歌的力量 > 第27章 《歌唱二小放牛郎》

我的书架

第27章 《歌唱二小放牛郎》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他哪里去了?

九月里一天拂晓秋风凉,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他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坦然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地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一)

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侵华日军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推行极其野蛮的“三光政策”,给根据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了粉碎日寇的“扫荡”,我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化整为零,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同时也流传下来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王二小是河北省滦源县狼牙口村的一位放牛娃。1942年12月的一天,晋察冀边区文艺战士、诗人方冰和作曲家李劫夫坐在房东家的门前晒太阳。沐浴着金色的阳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反“扫荡”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劫夫建议说:“我们是否应该把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写成文艺作品,使广大军民受到教育和鼓舞。”听到这个建议,方冰马上赞同,表示要创作一首歌颂抗日英雄的歌词来。

方冰回到屋里,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最终,他的创作思路集中到一个小英雄身上,那就是河北省涞源县狼牙口村13岁的放牛娃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的一天,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王二小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机智勇敢地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老乡和干部脱离了危险,而王二小却英勇牺牲了,牺牲时年仅13岁。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传颂着这位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

方冰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劫夫看了歌词,连声叫好,认为内容很感人,叙事也简洁。他同样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把曲子谱完了。

第二天,劫夫拿着这首歌到“少艺队”去教唱。接着,战地服务团的歌咏队也演唱起来。当地军民听了,都深受感动,赞叹不已。很快地,这事被《晋察冀日报》编辑部知道了,就在报上发表了《歌唱二小放牛郎》。于是,这首歌越传越远,从晋察冀边区一直传到陕甘宁边区,甚至,连敌占区的群众也在悄悄传唱。

(二)

《歌唱二小放牛郎》采用民歌的分节歌形式,叙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放牛娃王二小为掩护村里几千名乡亲和干部转移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同时也是一首叙事诗。悠扬民歌风味的旋律,像阵阵清风,传播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放牛娃王二小,机智勇敢地把日本侵略军引进了我军的埋伏圈,敌人受到了惩罚,我们的小英雄却为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以一个经过精心锤炼、富于概括力的曲调,歌唱多段歌词,刻画一个人物或叙述一个故事。它很接近于我国民间的小调,但在内容和气质上,又具有完全不同的新的时代特点,其音调同流传很广的《小放牛调》有些联系,使人联想到放牛娃的形象,但在清新的旋律中,又略带悲凉的情感色彩,寄托着人民对抗日小英雄的哀思。虽然七段歌词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但因曲调优美动听,感情容量大,使人回味无穷,因而不觉单调乏味。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作词、作曲者把民歌的神韵与时代特点相融合,旋律简洁而凝练,如同儿童的语言简单明了。民歌的调性色彩给乐曲带来一丝悲凉的情感意味,寄托着淡淡的哀思。

建国以后,《歌唱二小放牛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它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国少年儿童最熟悉、最喜爱的歌曲之一。受这首歌曲的影响,我国文艺工作者又相继推出了长篇故事《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音乐剧《歌唱二小放牛郎》、故事影片《王二小》等。

悠扬凄凉的歌声,飘过蓝天,飘过群山,飘过村庄,飘过人们的心。小英雄王二小必然在歌声和故事里一代代传扬,他为了大众的安危选择献身,临危不惧的精神永远在共和国史册上定格,他的精神也必将激励中国人自强不息,共创未来!
sitemap